為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促進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近年來,巢湖市將綠色水稻種植工作作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的重點措施之一。通過建立水稻綠色生產基地,開展施用有機肥、綠色防控等試驗示范,引導種糧主體大幅度減少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化肥、農藥使用量,讓消費者吃上放心大米,讓種糧農民節本增效,通過綠色種植實現增收。
近日,位于巢湖南岸的南大圩環湖南岸現代農業產業園內,一輛輛收割機在廣闊的稻田里來回穿梭、奔走作業,金黃的稻穗在農機手熟練操作下收割、脫粒、裝車,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據介紹,巢湖市槐林鎮的南大圩位于一級保護區內,為了達到化肥農藥減量、糧食不減產的目標,槐林鎮依托安徽光明槐祥工貿集團,共流轉5000多畝農田,采用綠色水稻種植模式,雖然受前期干旱影響,但預計今年產量較往年持平。
安徽光明槐祥工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宮為銀介紹說,正常年份水稻畝產在1200斤左右,稻米品質達到國家一級米的標準,吃起來口感Q彈、香甜軟糯,估計在40天左右能夠全面收割完,邊收割邊整治田塊,然后再進行綠肥種植。為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種植基地里推行改種植模式、改生產方式、改肥料運籌、改病蟲防控措施、改品牌經營的“五改路線”。有機肥替代化肥,同時進行綠色防控,采用殺蟲燈、誘捕器以及生物農藥,通過綠色防治以后,田埂邊的害蟲少了,鳥多了,環境美了。
據統計,巢湖市巢湖流域一級保護區內已全覆蓋建立了3.3萬畝水稻綠色種植基地。在推進水稻綠色種植示范的同時,巢湖市還通過測土配方、龍頭企業牽頭等模式,多措并舉推進化肥農藥減量行動。
巢湖市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莢恒斌介紹說,推廣機插秧技術、優質稻+綠色肥、測土配方施肥以及配方肥的應用,以及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從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2021年已實現化肥農藥負增長目標。
為了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巢湖市還通過組織龍頭企業與一級保護區內種植戶簽訂水稻綠色生產訂單,實行優質優價,確保生產主體收益。訂單企業通過集中收儲、加工,打造“皖中有米”等巢湖大米區域品牌的系列子品牌。通過在槐林鎮建設一萬畝皖中有米綠色生產基地,打造皖中有米這一巢湖大米的子品牌,實現了優質優價、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提升。